[翻译] 用 Ruby 写编译器之五:整数常量,以及 if 语句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hokstad.com/writing-a-compiler-in-ruby-bottom-up-step-5.html


上次我承诺会发布的更快一些,不过还是失败了⋯⋯作为补偿,这章的内容将会是原计划中的第 5,6,7 章内容的合并,因为这三章确实都很短。闲话少叙:

处理数字常量

到目前为止,我们只处理了一些实现所必须的数字常量,也就是当一个外部函数的返回值是数字的情况,而且没有做任何形式的类型检查。

那么,就让我们来看一下 gcc 在 C 语言中是怎样处理各种类型(包括 long long 等)的整数的吧。当然,这次还是针对 32 位的 x86 架构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void foo1(unsigned short a) {}
void foo2(signed short a) {}
void foo3(unsigned int a) {}
void foo4(signed int a) {}
void foo5(unsigned long a) {}
void foo6(signed long a) {}
void foo7(unsigned long long a) {}
void foo8(signed long long a) {}

int main()
{
  foo1(1);
  foo2(2);
  foo3(3);
  foo4(4);
  foo5(5);
  foo6(6);
  foo7(7);
}

我略掉了大部分 gcc 所生成的代码,如果愿意,你可以自己执行 gcc -S 命令来看。有趣的部分是对各个函数的调用,其生成的代码如下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        movl    $1, 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1
        movl    $2, 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2
        movl    $3, 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3
        movl    $4, 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4
        movl    $5, 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5
        movl    $6, 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6
        movl    $7, (%esp)
        movl    $0, 4(%esp)
        call    foo7

换句话说,至少在处理函数调用的时候,gcc 都会把各种整数类型统一作为 32 位的整型来处理,除了 long long 类型之外。因此,我们可以暂时忘掉 long long 类型,而只处理 32 位以内的整数值,这样我们就可以忽略类型处理相关的东西了。

懒惰还真是一种病啊。

我们同时也会略过浮点型。为什么呢?因为只要有整数运算,你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编译器了,所以现在就加入对浮点型的支持完全只是浪费时间而已。当然这个东西以后总归是要做的。

另外,当还年轻时,我们连 FPU 是啥都还不知道呢。尽管如此,我们依然可以用整数来模拟各种定点运算,一样可以完成很多事情。

那么,我们真正要做的修改有哪些呢?

在方法 #get_arg 中,在处理字符串常量之前,加入如下代码:

1
    return [:int, a] if (a.is_a?(Fixnum))

在方法 #compile_exp 中,我们用如下代码来处理 #get_arg 的返回值:

1
    elsif atype == :int then param = "$#{aparam}"

然后,就完事了。就这么简单。

然后就是测试啦:

1
2
3
4
prog = [:do,
  [:printf,"'hello world' takes %ld bytes\n",[:strlen, "hello world"]],
  [:printf,"The above should show _%ld_ bytes\n",11]
]

插曲:针对原生数据类型的一些思考

“纯”面向对象类型的语言很棒,但并不是对底层的代码生成器而言的,我想。不管你是否想要实现一个纯的面向对象语言,我仍然坚信,首先实现原生的数据类型和其操作,是非常有价值的。你可以在后面的阶段再来考虑是否要对用户隐藏它们,或者是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对象,或者是透明地在它们和对象之间执行自动转换的操作,等等。

要注意的是,Matz 的 Ruby 解释器(Matz Ruby Interpreter,简称MRI)就是这样实现的:里面的数字就跟“真正的”对象神马的完全不一样,但是解释器本身却尽其所能的对用户隐藏这一事实。不过我个人认为 MRI 做的还是不够。

If ... then ... else

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条件逻辑支持的话,我们的语言是没有太大用处的。几乎所有有用的语言都支持某种形式的 if .. then .. else 构造。现在,我们要实现的是像 [:if, condition, if-arm, else-arm] 这样的构造,而且是以 C 语言的形式来实现。也就是说, 0 和空指针都表示假,其他值则都为真。

仍然是一个简单的例子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void foo() {}
void bar() {}
int main()
{
  if (baz()) {
    foo();
  } else {
    bar();
  }
}

相关的汇编输出:

1
2
3
4
5
6
7
8
        call    baz
        testl   %eax, %eax
        je      .L6
        call    foo
        jmp     .L10
.L6:
        call    bar
.L10:

对于大多数的语言和架构来说,这都是一个编译 if .. then .. else 时会采用的通用模板:

  • 计算条件表达式。
  • 对结果进行测试(这里用的是 testl 指令 – 在其他架构中比较通用的还有 cmp 指令,或者对寄存器进行自减)。 testl 指令比较它的左右两个操作数,并进行相应的标志位设置。
  • 然后,条件跳转到 else 语句处。这里,我们检查条件表达式的值是否不为真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的是 je 指令,即“相等时跳转”( jump on equal ),也就是当结果相等时跳转(要注意的是,在大多数的 CPU 架构中,很多指令都会设置条件码,而不仅仅是显示的测试指令)。
  • 然后执行 then 子句。
  • 跳过 else 子句,继续执行整个 if 语句之后的部分。
  • 生成 else 子句的标号,以及其中的指令序列。
  • 生成 if 语句的结束标号。

其他还有很多不同的变种,比如根据条件表达式取值的概率,或者某个架构中是否跳转的执行代价,进而调整两个子句的顺序等。不过就目前来说,上面的方法已经足够了。

总之,编译的方法还是很简单的,应该说就是以上所述流程的直译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  def ifelse cond, if_arg,else_arm
    compile_exp(cond)
    puts "\ttestl\t%eax, %eax"
    @seq += 2
    else_arm_seq = @seq - 1
    end_if_arm_seq = @seq
    puts "\tje\t.L#{else_arm_seq}"
    compile_exp(if_arm)
    puts "\tjmp\t.L#{end_if_arm_seq}"
    puts ".L#{else_arm_seq}:"
    compile_exp(else_arm)
    puts ".L#{end_if_arm_seq}:"
  end

这段代码应该很易懂的,其实就是对所有子句 – 条件, then 子句,以及 else 子句 – 分别调用 #compile_exp 方法,并在其间插入所需的辅助指令,同时用 @seq 成员来生成所需的标号。

为了使其生效,我们在 #compile_exp 方法中的 return defun ... 之后插入如下代码:

1
    return ifelse(*exp[1..-1]) if (exp[0] == :if)
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测试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prog = [:do,
  [:if, [:strlen,""],
    [:puts, "IF: The string was not empty"],
    [:puts, "ELSE: The string was empty"]
  ],
  [:if, [:strlen,"Test"],
    [:puts, "Second IF: The string was not empty"],
    [:puts, "Second IF: The string was empty"]
  ]
]

这里是最终结果

如往常般,执行的方法如下:

1
2
3
4
5
6
7
$ ruby step5.rb >step5.s
$ make step5
cc   step5.s   -o step5
$ ./step5
ELSE: The string was empty
Second IF: The string was not empty
$

有关循环的一些思考

非条件循环是很容易实现的,不过我们需要实现它吗?显然不需要。我们已经可以用递归来实现循环了,又何必要乱加东西呢?

不过,要令它工作良好,我们还需要实现尾递归优化,可是我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。尾递归优化,或者更一般的形式 – 尾调用优化 – 所说的情况是,在一个函数的末尾,调用了一个需要相同或者更少个数参数的函数,并返回它所返回的值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可以将当前函数的调用栈,复用给被调用的函数来使用,并且是通过 jmp 而不是 call 来调用这个函数。 jmp 指令不会在堆栈中压入一个新的返回地址,因此当这个被调用的函数返回,返回到的就是当前函数的调用者那里,而不是当前的这个函数。

这就同时完成了几件事情:首先,也是最重要的,就是堆栈不再会随着调用而增长了。其次,我们能够省掉几个指令周期。有了尾调用优化,再配合其他几个优化之后,你就可以这样来写循环,而不用担心堆栈溢出的问题了:

1
2
3
4
5
[:defun, :loop, [], [:do,
  [:puts, "I am all loopy"],
  [:loop]
],
[:loop]

换句话说,尾调用优化意味着,对任何形如 (defun foo () (do bar foo)) 的函数来说,堆栈的使用率都会从原来的成比例增长减少为定值了。

当前的版本已经可以编译上面的代码了,不过它会很快用完堆栈并且崩溃掉的。不是很令人满意啊。

果然(原文: I sense a disturbance in the force ),两位读到这篇文章的极客都指出了堆栈增长的问题。

现在,让我们先忽略这个问题吧,同时注意下对堆栈空间的使用好了。之后,我们会实现一个专门的循环结构的。目前就这样吧 – 如果以后我实现了尾调用优化的话,我们还可以重新考虑在运行时库中实现一个循环构造的方案。

不管怎样,我们现在可以写出一个无限循环了⋯⋯不是太有用,不是吗?

当然,我们其实也已经可以写 while 循环了:

1
(defun some-while-loop () (if condition (some-while-loop) ()))

看起来不是太好,不过确实可以工作。但看起来总归还是太丑了,所以我们总归还是要实现一个正尔八经的 while 循环的。

我不是一个 Lisp 程序员。我没办法处理那么多的括号⋯⋯不过 Lisp 的语法确实很适合于一门还没有语法的语言。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,我会实现一个完整的解析器的。也许是出于偶然,我已经实现的和将要实现的很多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取自于 Lisp 的,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。如果你能适应 Lisp 的语法的话,这个语言还是非常强大的。就算你不打算用它来开发你的程序,好好地学一下这门语言也是非常值得的。

在我想来,很多看起来像是从 Lisp 中得来的点子,大概都是来自于我花在学习 Lisp 的有限经验。

下一篇:匿名函数,也许不止。

 Share!

 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